長江商報消息 ■本報評論員 於立生
  在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的《文化熱點面對面》一書中,文化部部長蔡武直指要害,行政權力對藝術的發展不要過多干預,才能促使文藝大師的涌現。他認為:“政府的評獎要壓縮到最低限度。同時要積極推動國家文化榮譽制度儘快出台,標準定好了,觀念轉變了,文化藝術的大師就在眼前。”
  文化界為何不出大師?蔡武歸因行政權力干預過多。文藝創作是一項內在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;而行政行為,講究的則是外在客觀性。在具體微觀的精神領域活動面前,行政權力理應保持謙抑,秉承審慎態度。文藝創作,關涉創作者的個人稟賦、閱歷經驗等個性化因素,所講究的也是“獨創”:獨立和創新,往往導向打破、超越權威,推陳出新,向未知探索;而行政行為,則講究的是層級、程序明定,服從權威。文藝創作,以實現審美價值為旨歸,追究恆久性和超功利性;而行政權力,則更為關註實用價值,有其短期功利性。
  文藝的發展,不需要行政權力的過多干預,一方面指不需揠苗助長。曾經1958年,“大躍進之風”刮進文藝界,行政權力推動之下,“村村要有李白、魯迅、聶耳”,而今回望早是笑料。蔡武稱“政府的評獎要壓縮到最低限度”,亦即否定了文藝創作跟前的權力自負,而認為在精神領域創造活動跟前,行政權力必須謙抑,文藝作品的好壞,仲裁權並不在行政權力的手裡。
  文藝作品如何,藝術含金量怎樣,評判只能有三個維度。其一、市場力量說了算,老百姓說了算。譬如一部電影拍得怎樣,如果老百姓喜聞樂見,創作者自會得到高票房的回饋。
  二是,專業力量、行家裡手說了算。常有文藝作品“下里巴人”不待見,卻受“陽春白雪”小眾歡迎這樣的情形。蔡武稱“政府的評獎要壓縮到最低限度”,那誰來評獎,大可由各個文藝領域的行業學(協)會或者文化基金會這樣的民間機構來自發進行,由相關領域專家說了算。
  三是,也不排除有些作家、藝術家會突破時代或地域的局限,那樣,其作品及個人成就如何,只能是交給時間來檢驗,交由歷史做裁斷。
  也只有解除行政權力對文藝發展的過多干預,營造一個寬鬆的制度環境,才有助於激發文藝從業者的創造力,才有助促成一個“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”的繁榮局面,進而,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,“傑出人才”“文化大師”,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地涌現出來。
  當然,強調行政權力需“有所為有所不為”,並不是說就完全“無為而治”概不作為。一方面,還需敬畏本國文化傳統,推進對諸如昆曲之類遺產的保護,以延續文化命脈;另一方面,去年底著名“朦朧詩人”梁小斌突發疾病入院竟無醫保,通過設立基金會,對這樣的人才進行托底性的救助扶持,也該是行政權力的應有作為之處。  (原標題:權力保持謙抑 文化才能繁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r96yrvdx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